- 王可锋;吴晓;罗眉;
复杂应用领域中的一些具体计算任务不仅需要计算平台具备高效的计算能力,而且也应具有与计算任务特点相匹配的计算模式。依据NVIDIA Kepler GK110架构中Hyper.Q特性与CUDA流的关系,提出单任务并行、多任务并行与多任务流式计算三种计算模式。采用空位标记的方法对计算模式进行构建与切换,结合数据缓冲机制和计算任务加载方式,设计了众核多计算模式处理系统,实现了众核处理机多模式计算的功能。
2013年22期 v.36;No.40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楠;
为了提高设备中电子元件抵御来自外界和内部其他元件的电磁干扰,根据传输线理论,将双层加载电路板屏蔽腔体模型转换为电路图,利用电路图推导出腔体中心屏蔽效能的等效公式。利用Matlab生成传输线法屏蔽效能曲线,并通过仿真软件CST建模仿真,仿真结果与Matlab输出曲线良好吻合,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运用CST研究了一些因素如电路板大小、数量、放置方式以及距孔缝的距离对屏蔽效能的影响。为了更加贴合实际,采用加载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印制电路板来研究腔体屏蔽效能以及腔体对电路板功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屏蔽效能的方法。
2013年22期 v.36;No.40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范振钦;陈兴凯;马彦恒;尹园威;
诱饵系统的诱偏效果受到系统布局和ARM性能两方面的影响。针对诱饵布局和ARM性能对系统诱偏效果影响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以三点源诱偏系统为应用实例,建立了诱饵布局模型和ARM性能影响模型,分别就系统布局和ARM性能对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诱偏成功率与雷达到诱饵中心位置的距离有关,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取值区间使系统的诱偏效果达到最优。结果同时给出了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的诱偏效果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诱饵对抗ARM提供了参考。
2013年22期 v.36;No.405 10-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旭伟;傅刚;陈环;
在研究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函数拟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网络同时只能对一个函数进行拟合,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研究BP算法神经网络提出了串联BP网络来实现多个非线性函数的拟合。通过Matlab自定义网络结构实现串联BP网络,在Matlab下利用此串联网络同时对两个非线性函数进行了拟合,训练样本加入噪声信号,在经过342次训练后拟合误差达到了0.000 978。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本网络能够很好地对两个待拟合函数进行拟合,为同时进行多函数的拟合提供了新的方法。
2013年22期 v.36;No.40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光星;陶宇龙;朱丹;
为准确预测卡钻事故的发生,利用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卡钻预测方法,将时间序列ARMA建模与神经网络非线性建模相结合。选取与卡钻事故相关性较大的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项,运用现场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再利用神经网路的强非线性和自适应学习能力来建立卡钻事故预测模型;通过时间序列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功能,揭示实际钻井过程中对卡钻事故影响较大的各参数的隐含规律,建立时序ARMA模型,求出卡钻时刻钻井相关参数的预测值;将预测值放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测试训练,从而达到预测卡钻事故的效果。运用延安地区实际现场数据证实该方法具有精确的卡钻预测能力及较好的泛化能力。
2013年22期 v.36;No.405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广波;何杨;孙转转;
由于分组网络中,长期以关注数据流量为主,而忽视了信令问题对网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建设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各种低速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给网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按照仅考虑流量需求的建设方式已不适合现阶段的业务发展。从分析网络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对比2G和3G在网络流程方面的差异,以及终端因素在业务流程中的影响程度,找出3G网络信令冲击大的原因及信令冲击的产生场景,最后通过修正网络模型,增加网络模型中新的模型参数,以指导后期网络规划建设。
2013年22期 v.36;No.40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翟佳;谭龙;潘静;庞彦伟;
线性判别分析(LDA)是监督式的特征提取方法,在人脸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特征提取速度,提出了基于无穷范数的线性判别分析方法。传统LDA方法将目标函数表示为类内散布矩阵和类间散布矩阵之差的或者商的L2范数,且通常需要涉及到矩阵求逆和特征值分解问题。与传统方法不同,这里所提方法将目标函数表示为类内散布矩阵和类间散布矩阵之差的无穷范数,而且最优解是以迭代形式得到,避免了耗时的特征值分解。无穷范数使得到的基向量实现了二值化,即元素仅在-1和1两个数字内取值,避免了特征提取时的浮点型点积运算,从而降低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效率。在ORL人脸数据库和Yale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所提算法是有效的。
2013年22期 v.36;No.40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志桐;王直;汤芳丽;
在船体外板的制造业中,由于各种船体的外表面大都是由复杂的不可展空间曲面构成,把钢板加工成符合船体制造的外板曲面非常复杂。在此基于NURBS样条曲面的特点,采用NURBS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方法,经过对曲线曲面拟合方法建立相应的船体外板型值表,以某船厂船体外板为例,通过Auto CAD软件,进行了曲线、曲面的拟合,得到了符合船板制造的拟合外板曲面。
2013年22期 v.36;No.40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朴星日;段亚;
针对在系统辨识过程中面临的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问题,介绍了常用的模型阶次辨识方法及利用残差平方和即损失函数J估计模型阶次的原理,并基于20组试验数据开展人体头部过载模型阶次辨识研究。通过系统辨识获得了人体头部过载模型后,采用Gram阵对Hankel奇异值分解方法实施模型简化和降阶处理。通过比较降阶前后模型,表明模型降阶方法是有效和正确的。
2013年22期 v.36;No.40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娟;洪小斌;
为了提高VoIP的通信质量,减少回声干扰,对LMS算法、NLMS算法进行阐述,基于NLMS提出了一种运算量小并且提高收敛性能的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在Matlab下的仿真研究和对误差曲线的分析,证明了该改进算法的收敛速度快,均方误差小。用改进的算法对语音回声信号进行消除,仿真得到消除回声后的信号效果明显,为IP电话中回声消除的自适应滤波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算法。
2013年22期 v.36;No.40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栋枢;杨德胜;
数据质量评价是电力企业运营监测(控)中心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其中关键的一项就是对运营监测(控)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估。针对电力企业运营监控中心数据质量现状,建立了运营监控中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基于熵权与层次分析法的运营监控中心数据质量组合权重评价模型,应用电力企业运营监测(控)中心支撑信息系统数据验证了运营监控中心数据质量组合权重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13年22期 v.36;No.40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胡欣涛;
SMT电路板表面贴装技术是当今电路板集成制造领域内普遍使用的一项技术。静电作为一种因摩擦感应而产生的电能,会对SMT制造行业带来严重危害,尤其会对集成电路板上的SSD器件产生伤害。在SMT生产制造过程中开展针对静电产生根源的分析与研究,并对各种SSD器件按照等级特性,进行分级防护,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护静电措施与制度。这样才能有效杜绝静电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产生与影响,保证SMT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2013年22期 v.36;No.40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承敬;
系统的开发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混合方式,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10i作为后台。数据管理、系统配置等教务处使用的管理功能使用C/S模式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查询结果等大批量用户访问的模块采用B/S模式以提高系统的易用性与可操作性,发挥了这2种模式各自的长处。系统增加支持智能设备,扩展了传统评价系统的相关课程,丰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成果,提出了各业务系统的对接方案。
2013年22期 v.36;No.40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祁艳杰;王黎明;杨泽辉;付朝霞;
经验模态分解(EMD)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改善端点效应。目前工程上已经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在此对端点镜像方法、多项式拟合法、极值延拓法、平行延拓法和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法等5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分解信号与原信号的相似系数、分解信号与原信号的平均相对误差以及算法的运行时间作为端点处理方法的评价指标。仿真结果表明,极值延拓法是处理准周期信号的相对较好的EMD端点效应处理方法。
2013年22期 v.36;No.405 50-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郭静;
结合分析我国电子制造业向网络制造、虚拟制造、异地协同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发展整合的趋势,研究提出如何利用Oracle透明网关、中间件技术与SOA架构和企业服务总线,构建统一的、规范的数据交互平台。建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实现标准统一的数据服务,解决不同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源、数据交互、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等问题,消除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为后续开展信息交互标准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013年22期 v.36;No.405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汪铭东;沈德刚;梅广辉;程华云;
为了实现PC机与多个单片机的互相通信,特别是多个单片机都需要向PC机传输数据时,课题组采用"点名式"的总线控制方式。单片机在得到PC机发送的"点名"指令后,开始控制总线,向PC机传输数据。传输数据结束后,通知PC机并退出总线控制,PC机再逐个往后发送"点名"指令。根据这种思路,搭建了相应的电路,经过不断的实验、调试和改进,构建的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点名式"的多机互通方式非常适合于需要多单片机向PC机传送数据的场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13年22期 v.36;No.40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宏伟;何源;赵宗宁;
随着弹药装备发展,传统保障模式存在的弊端不断显现。针对现代军事物流特点,着眼实现部队弹药装备信息化保障,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以RFID技术为核心,配合WiFi应用,率先设计实现了一种弹药集装化保障管理系统。可全程动态实时可视化管理弹药装备,提高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安全性,为我军弹药保障实现信息化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2013年22期 v.36;No.405 60-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丽;陈曙晖;孙一品;
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互联网安全的严重威胁,攻击发生时会有大规模流量淹没目标网络和主机。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到攻击,区分合法拥塞流量和攻击流量,对攻击流量加以清洗,对于DDoS攻击的防御来说十分重要。采用信息熵对流量参数进行实时统计来检测攻击,用累积和(CUSUM)算法控制熵值连续变化情况。检测到攻击后,依据目的 IP数量前后增长情况找出受害者,对流向受害者处的流量进行重点观察。由于大规模的攻击流量与合法的拥塞流量非常相似,难以识别,在此对流本身的相似性进行考察,使用流相关系数算法辨别攻击流量和合法拥塞流量,为流量清洗工作提供依据。
2013年22期 v.36;No.40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昌华;
传统单片机实验装置现场手工转接线存在接触不良,提出了利用上位机根据实验内容通过电子式交叉开关自动转接线,节约了实验教学时间,提高了实验可靠性和实验效率。具体描述了该实验系统的设计思路,给出设计思路的流程框图。使用ADI公司的高新能模拟开关阵列ADG1611芯片和赛灵思公司(Xilinx Inc)的FPGA芯片XC3S1200E,并配合设计作为控制部件,给出了实现现场自动转接线的局部设计电路图。
2013年22期 v.36;No.405 67-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贤颖;吴欣;
对传统的WideBand Delphi估计法、功能点法和类比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成本估算方法。该方法以WideBand Delphi估计法为原型,在专家估计过程中,将功能点法和类比法融入其中,有效规避了WideBand Delphi估计法过于依赖专家经验的不足,并通过类比扩展了功能点法所局限的应用领域,既保证了估计方法的科学性,又保证了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实际估算数据的比较表明,改进后的估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2013年22期 v.36;No.405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岳彩兵;张国华;马军勇;
应用Harris角点和SIFT图像局部特征定量化数据描述的互补优势,提出了图像分块Harris-SIFT特征匹配方法。将原图像分割成子图像块,根据子块的可变阈值检测多尺度Harris角点,并对其进行迭代精化,使其收敛到真值,然后生成定量化的特征矢量。匹配应用双向最近邻算法并用RANSAC去除误匹配。通过仿真验证,这种方法增强了角点提取的鲁棒性,提高了匹配速度和精度。
2013年22期 v.36;No.405 73-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邱鹏;赵和鹏;朱长仁;
部分遮挡目标的特征提取是目标检测中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稳健性度量统计分析的部分遮挡目标稳健局部特征点提取方法,该方法建立在目标图像训练集的局部特征点逐步提纯基础上。它首先对目标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图像集分别应用SIFT提取相应局部特征点;然后基于统计分析对局部特征点进行粗提取,再通过计算置信度进一步筛选出较稳健的局部特征点;最后分析局部特征点的空间分布等因素提取出最稳健的局部特征点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耗时仅为SIFT检测算法的30%,并且保证了检测精度。
2013年22期 v.36;No.40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全占;司丹丹;胡园园;干宗良;
传统的彩色图像去噪算法通常是分层处理的,而忽略了彩色图像RGB通道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基于RGB通道联合相似度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彩色图像非局部均值去噪方法。在用非局部均值滤波对彩色图像进行去噪时,首先以目标像素为中心确定其支撑区域,然后根据多通道联合相似度估计确定权重,最后采用逐块滤波的方法对每一层进行滤波。并且针对彩色图像中含有的高斯噪声提出了一种新的噪声参数估计方法。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算法比传统的去噪算法在PSNR和FSIM方面都有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在图像去噪过程中考虑三通道之间的相关性是必要的,同时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3年22期 v.36;No.40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雅莉;彭平良;
首先对图像采集卡系统的组成、整体方案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然后给出了图像采集卡的硬件设计。用VHDL和原理图结合的方法对FPGA进行编程,实现了图像采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接下来提出一种采用设计的FPGA卡实现带修改参数的灰度变换图像增强算法,给出算法的详细表达式及其实现的定点化子程序,并且给出了图像算法在FPGA中采用VHDL语言的具体实现。最后,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比较了采用该算法及不采用该算法2种情况下的图像增强效果。
2013年22期 v.36;No.40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秋菊;鲁小利;王琪;
为了有效增强含有噪声点的图像,采用基于自适应平滑的图像增强方法。首先根据当前像素点与周围相邻像素点灰度之差决定是将此点进行均值滤波还是沿着某方向进行加权滤波,即利用多个平滑模板对图像进行自适应平滑滤波得到平滑后的图像;然后将原图像减去平滑后的图像得到细节图像;最后将细节图像乘以系数后加在平滑后的图像上得到增强的图像。与单纯的平滑、单纯的锐化相比,此方法不仅有效去除了噪声,又增强了图像的细节,增强效果明显。
2013年22期 v.36;No.405 88-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周建平;刘歆浏;赖文娟;
为了实现高清视频的智能分析功能,设计了一种以TI公司的DM8168为核心的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系统,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硬件组成、工作流程、软件架构,并详细描述智能分析算法的构成、实现和优化。该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系统能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昼夜不间断监控,具有架构简单、可靠性高、误报警率低等特点。
2013年22期 v.36;No.40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贺成彬;孙志毅;李平阳;
设计了一种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太阳定位技术,利用CCD摄像头实时的采集太阳的图像,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相连,提取连续图像帧,采用维纳滤波、迭代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改进的最小二乘圆拟合算法等,对太阳图像进行了轮廓提取和质心位置计算,太阳检测定位精度达到0.001°,从而达到更高精度、更快速度的太阳质心定位的目的。为后续驱动伺服电机调整高度角和方位角,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最后实验仿真成功。
2013年22期 v.36;No.40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武修文;张松勇;薛圻蒙;
磁力仪在国民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比较了传统的三分量磁力仪之后,提出一种基于磁通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三分量磁力仪。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该磁力仪的硬件电路组成结构,之后,为了选用适当的优化算法对测量误差进行校正而重点讨论了该磁力仪的测量误差种类,后采用Nelder-Mead单纯形算法对于该磁力仪的不共轴误差进行校正。最后,做了测量及校正实验,并进行了实验结果分析。
2013年22期 v.36;No.405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炜;
多制式基站探测终端基于S3C2440设计而成,使用内存映射方式扩展多路串行通信接口,内置多制式通信模块。将该终端置于移动监测车辆之中,在监测车辆移动过程中,终端实时、周期性监测热点所在区域三大运营商不同制式的无线网络信号,包括GSM,CDMA,WCDMA,TD.SCDMA,并将采集获得的GPS信息、基站参数、信号强度等上传至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在线分析获取监测区域全网信号图谱。该系统的使用填补了目前无线通信全网实时同步监测的市场空白,丰富了无线网络监测手段。
2013年22期 v.36;No.405 99-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锦涛;王琪;侯俊辰;任笑莹;
在此以X射线透射衰减规律为基础,设计出基于DSP的X射线能谱数据采集系统。重点介绍用于能谱数据采集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其中,硬件电路主要由前置放大、滤波、主放大、峰值保持电路组成,软件主要由TMS320F2812对经过预处理后的脉冲信号进行多道脉冲幅度分析操作,并最终绘制出X射线能谱图。本系统具有电路设计简单,采样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2013年22期 v.36;No.40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志豪;黄昊培;李蕴;孙鲁;陈凯;
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指标,也是测量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评估实验室电源端口骚扰电压测试项目的测量质量,确保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可靠性。根据CNAS电磁干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指南,通过实验室的实地测量,充分考虑实验室设备、环境、人员等因素对不确定度的影响,对LED照明产品EMC检测项目电源端口骚扰电压测试中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评定。在计算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合理的简化,评定结果完全符合标准要求,且置信度高。
2013年22期 v.36;No.405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荣文;钱正洪;朱华辰;白茹;
为了解决传统光电隔离、电容隔离和变压器隔离存在的线性度及频率特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自旋阀巨磁阻(GMR)隔离放大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好及结构简单等特点,且可以与硅等半导体电路集成。基于CSMC 0.5μm混合信号工艺,采用Tanner软件对电路进行编辑、仿真与验证。隔离器前端电路可将0~5 V的输入电压转换为1.4~10 mA电流,后端接收电路在增益为1时的共模抑制比为73 dB,增益可调节范围为1~200,工作带宽大于100 kHz,能满足恶劣环境条件下应用的各项指标要求。
2013年22期 v.36;No.405 108-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梅;何福贵;张力展;
针对具体的二座四层群控电梯,描述了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电梯群控的实现过程。针对单梯控制,主要叙述了电梯平层的处理,触摸屏控制和显示的结构和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触摸屏、PLC、变频器的电梯群控的系统结构,叙述了群控电梯PLC组之间的通信设定、群控电梯平层的处理、电梯群控调度算法,并进行了不断优化。
2013年22期 v.36;No.405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宁;段富海;刘忠凯;毕佳;
为实现基于S3C6410和STM32的无线节水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重点研究设计了田间控制器。系统利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网特点,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实时监控多块田地的土壤温湿度变化,通过反馈传感信号,对滴灌动作进行精准判断和控制。田间试验期间测得土壤湿度最小值为30%,最大值为70%,处于理想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滴灌自动控制,且性能良好,具有灵活性强、安全可靠、低功耗、低成本、移植性好等特点。
2013年22期 v.36;No.405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肖林;吴毅强;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单通道4.bit FLASH ADC行为级仿真模型,模型充分考虑到时钟抖动、失调电压、迟滞效应、比较器噪声等非理想特性,使整个系统更逼近实际电路。在输入信号为1 GHz,采样时钟频率为500 MHz时,对非理想模型进行时域及频域分析,创建的模型和系统仿真结果可为ADC系统中的误差、静态特性及动态特性研究提供借鉴。
2013年22期 v.36;No.405 120-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旎;
运用Multisim 10仿真软件,设计一个8×8点阵LED显示器。该控制器实现了8×8点阵LED显示器的设计,实现逐行滚动显示,逐列滚动显示和逐点显示。结果表明,利用Multisim 10这种高效的设计平台,能够方便地设计电路,并用虚拟仪器库进行仿真以及验证电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更省时,低成本和高效率。
2013年22期 v.36;No.405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平;吴晓;山寿;
现代硬件设计规模逐渐增大,单个程序功能越来越复杂,当把多个功能复杂的程序集成到一个FPGA上实现时,由于各个程序的数据通路及所占用的资源可能冲突,使得FPGA控制模块的结构臃肿,影响了整个系统工作效率。通过FPGA的多重配置可以有效地精简控制结构的设计,同时可以用逻辑资源较少的FPGA器件实现需要很大资源才能实现的程序。以Virtex5系列开发板和配置存储器SPI FLASH为基础,从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对多重配置进行分析,给出了多重配置实现的具体步骤,对实现复杂硬件设计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年22期 v.36;No.40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毅飞;
针对当前系统设计中软硬件设计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Python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以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中常用的平方根算法为例,在FPGA上实现了定点平方根算法。实验结果表明Python可以有效地将软件算法快速地转换为硬件设计,并能大幅度提高系统设计,仿真和校验的效率,使得这种方法设计的产品能更快地进入市场。
2013年22期 v.36;No.405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颖;蒙林;刘大刚;王平;黄培培;
采用电磁仿真软件对C波段多注速调管的输入腔、输出腔及中间腔的高频特性进行了冷腔分析。采用CHIPIC软件对高频互作用区进行了整体建模。为得到稳定且较高的输出功率,对电子束,输入功率及输出耦合结构等参数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模拟整个高频结构的工作情况,在电子束电压28 kV,总电流为14.96 A的条件下,得到了功率为225 kW的峰值功率,效率为50%。
2013年22期 v.36;No.405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锋;刘光耀;王剑非;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接口和多功能的Bootloader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其设计开发过程却非常复杂。为了实现定制安全芯片的软硬件初始化,并成功下载其片内操作系统(COS),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支持多接口和多功能的Bootloader。该Bootloader根据安全芯片及其CK-Core CPU的结构特点开发,程序结构简洁高效,对Bootloader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有力参考。
2013年22期 v.36;No.405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斐;黄军;康浩;
利用EDA技术,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上实现了一种多功能电子密码锁。为弥补传统密码锁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该系统中所有数据的存储、运算都完全由硬件实现。利用VHDL语言对电路进行行为描述,QuartusⅡ软件中的EDA工具进行仿真及下载。整个设计过程采用自顶向下方案,设计效率高,开发成本低。采用了MAXⅡ系列的CPLD作为硬件核心,其功耗低,逻辑执行速度远高于单片机,在安防行业中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013年22期 v.36;No.405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连波;苗国强;王丰贵;
采用多种智能型电压转换芯片,根据每个芯片的不同特征参数,搭建不同性能需求的电压转换电路;该设计由光电耦合器、三极管、PMOS管搭建切换电路,实现适配器供电与电池组供电的自动、快速切换;利用FPGA输出的高低电平控制由三极管和PMOS管搭建的开关电路,实现对部分供电通道的智能通断控制。该变换器已应用于微波探测仪的供电系统中,经测试表明该变换器具有效率高、纹波电压低、良好的稳态和动态响应的优点。
2013年22期 v.36;No.40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菁;刘伊莉;
我国的公共照明设备的电能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以学校图书馆借阅室的照明灯为例,几乎常年、整天的照明造成大量的电能源浪费。结合电子专业的技术知识,通过设计电路图以及对电路图的仿真,并应用相关电子元器件,设计出一个节能控制电路,根据当日的光照水平和阅览室内学生人数,决定照明灯的开关,实物运行效果良好。
2013年22期 v.36;No.405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俊鸣;李文;赵成华;崔湖;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少、效率高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以FPGA为载体,NiosⅡ为中央处理器,数据采集接口作为片上外围设备,并使用DSP Builder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空间矢量控制算法模块,组成完整的片上系统,实现电流、速度和位置的精确控制。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基于SoPC技术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能够达到高精度、快响应的稳定控制效果。
2013年22期 v.36;No.405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高平;李建益;
针对实际应用给出了重复控制器内模、补偿器以及周期延迟环节的优化设计方法,推导出了重复控制器的稳定性判断条件和收敛指数。基于3 kVA逆变器硬件和控制参数设计了重复控制器,给出了重复控制器各关键参数的设计过程,并进一步基于重复控制器稳定性判断条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稳定性验证。利用Matlab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逆变器控制中添加重复控制器后,能明显降低逆变器带非线性负载时输出电压的总谐波失真度值。
2013年22期 v.36;No.405 164-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杰;张孟雷;徐元清;
基于PVT系统存在太阳能间歇性,无法保证光热转换连续进行的特点,以及存在集热后太阳能电池背板温度过高,导致电池板光伏发电效率下降的缺陷。采用地源热泵与PVT系统相结合,解决了单纯PVT系统在日照不充足情况下热量不能连续稳定供应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热能利用率。同时系统采用定温加热、温差循环技术,有效降低了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发电效率和地源热泵的工作效率以及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连续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013年22期 v.36;No.405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